長沙比亞迪是全省首個年產值過600億元的車企,圖為長沙比亞迪自動化焊接車間。(本版圖片均由長沙市工信局提供)
【前言】
(相關資料圖)
岳麓山、解放西、湘菜;連續13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一說到長沙,可能想到好玩好逛。實際上,長沙這座“煙火”城市,是一座制造業重鎮。2022年,長沙GDP總量約1.4萬億元,其中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4.7%。
長沙打造先進制造業有哪些經驗?長沙市工信局提煉出5條路徑:“喜新不厭舊”“抓大不放小”“求遠不舍近”“補鏈更強鏈”“‘得豆’要‘種豆’”。從即日起,湖南日報攜手長沙市工信局推出系列文章,剖析長沙先進制造業發展歷程、梳理其發展思路。
推動新興工業化,長沙市堅持“喜新不厭舊”,即傳統產業不能丟、新興產業要突破,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題記
01.“舊”是指傳統產業。不厭舊,代表著長沙對傳統產業的態度: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并不等于把一些需要改造升級的傳統產業當成所謂的“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提到傳統產業,人們往往把其與“夕陽”產業、落后產業相掛鉤,腦海中仿佛閃現出蕭條的車間、年邁的工人。
這完全是誤讀。
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長沙傳統產業如工程機械、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等產業,不僅為長沙工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全省經濟長期發展發揮了支柱作用。
這樣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性轉變。
傳統產業仍然是長沙工業體系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脫離現有的產業優勢、忽略現有的產業結構來重新搞一套新的產業體系,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有個概念需要厘清: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能。世界上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理念;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產品;沒有落后的領域,只有落后的技術。不管是去產能,還是去庫存,淘汰的是過剩的、落后的產能,而絕非淘汰傳統產業。
傳統產業不僅不等于落后產業,反而會是未來經濟另一“風口”。
以長沙汽車產業鏈為例。在燃油車獨大的時代,年產值上千億元,集聚了比亞迪、上汽大眾、廣汽菲克、廣汽三菱、長豐獵豹、眾泰汽車、北汽福田等汽車主機廠。
主機廠做大,汽車零部件企業紛至沓來。從近幾年長沙已落戶的零部件企業來看,長沙汽車產業鏈招商重點有所變化:聚焦產業鏈的高端,從低端零部件向核心零部件轉變,從低附加值零部件向高附加值零部件轉變。
其后,新能源汽車風起云卷。以長沙比亞迪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崛起。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688.7萬輛,其中每15輛便有一輛出自“長沙造”。
與新能源汽車關聯度較大的是長沙新儲能材料產業高歌猛進。今年初,2022年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長沙也被賽迪顧問列為“新型儲能十大城市”之首。
傳統汽車—攻關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車—新儲能材料,當我們把時間的跨度拉長、把視野拉寬,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大的規模,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往往需要時間的累積,才能達到“高峰”。本地傳統產業幾十年來形成的發展優勢,往往已經形成規模化的聚集效應。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傳統產業奔向高端化,有基礎、有基石。因此,傳統產業依然是形成地方競爭新優勢的有效策略。
其二,在長沙當前的發展階段,傳統產業遠沒有到“食之無味”乏善可陳的境地。傳統產業的創新空間和潛力依然不能忽視,更不能小覷。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元器件,是長沙汽車產業正在攀登的臺階;汽車產業走向智能網聯,以新興業態形勢進入市場,也可以在競爭中另辟蹊徑。
其三,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融合與承繼的關系。從汽車到新能源汽車,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到先進儲能產業鏈,傳統產業為新興產業打開機遇之門,新興產業也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助推器”。
辯證的而非片面的,系統的而非分散的——只有秉持這樣的觀點看待問題,我們才能領會長沙“不厭舊”的初衷與初心。
02.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性的新興產業,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新動能。把握新機遇、發展新興產業這固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對待新興產業,我們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哄而散”。
2022年,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
新興產業無疑意味著新風口、新機遇,也能帶來新活力、新市場。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等特點,這是國民經濟走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以先進計算機為例。長沙計算系統在全國率先起步發展,至今已有50余年歷程。以國防科技大學為策源地,長沙創造出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銀河一號”和第一臺取得運算速度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通過國防科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了飛騰、國科微等一大批優質企業。飛騰CPU、景嘉微GPU、國科微SSD和DSP等核心芯片,麒麟操作系統、鯤鵬等終端產品,技術和產品均領跑全國。
2022年,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產業集群產值約為1700億元,近3年平均營收增長率近30%,凈利潤率超8.6%。集群在2022年入選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全國唯一的計算產業集群“國家隊”。
發展新興產業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大勢所趨,長沙既有十足必要,也有充足底氣。
這些年,長沙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傳統經濟社會等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新技術集中突破、集聚發展、集群應用,技術變革態勢明顯,由此催生新的經濟模式和生產組織關系,為長沙市產業調整升級迎來重大機遇。
推動人工智能等產業規模倍增;支持戰略性前沿基礎研究……長沙在謀劃“十四五”發展時,紛紛瞄準了前沿領域、先進技術,讓人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這一方向無疑是對的。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新興產業存在一擁而上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有些項目雖然上了但停滯不前最后草草收尾。
避免“一哄而上”,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要搞好統籌規劃,把握好一個“穩”字,避免押寶式的投入和低水平無序競爭。“進”固然重要,但“穩”是前提和基礎。不能違背經濟規律一哄而上,而要引導企業蹄疾步穩,把風險想在前面,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
避免“一哄而散”,政府在擘畫發展藍圖之時,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扶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往往需要一個長的周期,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長沙要發展新興產業就必須堅持戰略眼光和全球試驗,梳理正確的績效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扎扎實實干上幾年。
新興產業提速,但絕不意味著允許失速;新舊產業要轉換,絕不意味著非此即彼;發展新興產業難題要相撞,但絕不意味著機遇式弱;培育信心產業要有定力,要摒棄一蹴而就的思想。
這,便是長沙“喜新”的底層邏輯。
03.“喜新不厭舊”,這是長沙工信系統抓制造業遵循的思路和邏輯。
傳統產業是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可靠支撐和現實增長點;新興產業是實現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潛力和希望所在,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
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二者互為補充、并行發展,形成“雙輪驅動”。
一方面,新產業、新技術往往需要以傳統產業的資本、平臺、技術為支撐和依托,像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來自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同樣離不開與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以數字經濟為例。長沙市工信局介紹,2022年,長沙數字經濟總量達4500億元。全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長沙居第15位,躋身數字經濟領域新一線城市。
長沙傳統產業擁有的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寶貴資源,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脫離了一定的傳統工業基礎,缺乏工業化歷程,就難以進行先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吸納和推廣。
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長沙傳統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不少制造業企業借助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如中南智能“數字孿生”系統,鑄造領域頭部客戶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山河智能5G技術與智能機械融合衍生出的遠程遙控挖掘機已經批量銷售;三一集團通過引入工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降低了維護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中聯重科大力推進產業智能制造和企業全業務數字化轉型,積極打造新數字經濟產業板塊,推動產業生態、形態、業態變革……
實現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雙輪驅動”,需著力抓好傳統產業提質換擋、轉型升級;需運用新技術、新模式讓其煥發新活力;需更加重視和發展信心產業,集中精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努力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計熟事定,舉必有功。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