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陳譽 陳子才
夏日,漫步黃石城區街頭巷尾,多彩的社區活動,聊天的鄰里街坊,熱情的志愿活動……文明氣息撲面而來。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黃石全面推進“我愛我樓 共同締造”活動,以“樓棟”為切口,以文明創建為載體,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全市104個社區、428個小區、7832個樓棟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居民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參與度滿意度明顯提升。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黃石社區街巷,感受文明創建的熱度。
門里是家,門外也是家
走進黃石港區紅旗橋社區楓葉山小區,小花園散布樓棟角落,舊倉庫拆除后改建的游樂場里,孩子們在嬉戲。
紅旗橋社區黨委書記潘兵說,楓葉山小區是華新水泥家屬區,過去很破舊,城市更新后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小游園、華新歷史文化墻,展示了這座城市厚重的工業文明史。
黃石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市,曾經滄桑的老舊小區變得整潔、便民、宜居。據統計,該市城區已累計改造完成老舊小區345個、改造率達80%以上,加裝電梯280部,新建文體休閑設施6716平方米,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小區外部硬環境大變樣,如何保持長久的文明整潔,“面子”和“里子”一樣經久耐看?
“門里是家,門外也是家。”黃石市創文辦相關負責人說,開展“我愛我樓 共同締造”活動,共同參與環境治理,創建文明樓棟,成立104支社區文明宣導隊,倡導文明新風,每月評選五星級文明樓棟,群眾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公家事”成為“自家事”。
小掃帚掃出大文明
“紅掃帚,好兆頭,你掃我掃大家掃,衛生干凈身體好。”8月5日晚,窗外喇叭聲起,下陸區勝利社區居民熊女士拿著“共享掃帚”,正揮汗如雨清掃樓道。
去年4月,勝利社區開展“美麗樓道”評選,社區網格員和評選組來到小區25棟,看到樓道有紙巾,正討論如何扣分,正巧熊女士上樓,隨口說了一句:“本來我想掃,想著還要上樓拿掃帚太麻煩,就放棄了。”熊女士的話讓評選組長易和平記在心上:如何讓居民主動參與、樓道常態化清掃?居民議事會決定,每個樓道投放一批“共享掃帚”,社區投放50多把掃帚定點放置樓道,居民自發清掃,樓道自此干凈清爽。
鐵山區勝利路社區黨委書記潘曉梅說,社區彰顯“環境美、安全美、志愿美、自治美、鄰里美”五美特色,每月開展“美麗樓道”評比,流動懸掛“榮譽紅旗”,獎勵積分兌換券,設置“紅黑榜”,極大地調動了居民文明創建積極性。
黃石各城區群策群力、共建共管,你追我趕。西塞山區牧羊湖社區成立樓棟自治聯盟,居民達成樓棟自治公約。下陸區杭州西路社區,居民一半是年輕夫妻,社區培育“小小樓棟長”23名、“小小志愿者”160多名,小手拉大手推動文明樓棟建設。黃石港區紅旗橋社區,組建樓棟評審團,管理好不好居民說了算。
44萬志愿者溫暖一座城
綠茵匝地,孩子在游樂場嬉戲,大人駐足文化長廊……西塞山區澄月街道陳家灣社區,太子灣口袋公園很是熱鬧。
“這里以前垃圾成堆,蚊蠅亂飛,改造成口袋公園后,社區管家排班值守,凝聚文明實踐新活力。”8月6日,陳家灣社區黨委書記陳小玲說,“居民自發參與公園綠化維護、衛生清潔、停車管理,一個秀美的休閑娛樂公園,成了社區3756戶13350名居民的好去處。”
黃石開發區·鐵山區鐵山街道建設路社區,有一支10名退休黨員組成的“老鄰居”文明宣導隊,花甲之年的于文英,向居民宣講如何垃圾分類,數十年來照顧一名孤寡老人。出于信任,社區一些老人把家里鑰匙交給她保管,她上門給老人做飯、代購。
黃石還推動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引導快遞員、外賣騎手兼職社區網格員、食品安全監督員,開展“最美小哥”“先鋒騎手”等評比表彰,全市注冊志愿者達44萬余人,志愿服務組織2100多個,涌現出一批如“小燕子宣導隊”“多嘴姑姐妹團”“明珠公社義工隊”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為這座城市增添溫暖。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