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絕句漫興春居雜興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絕句漫興春居雜興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資料圖】
絕句漫興
[唐] 杜甫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①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春居雜興
[宋] 王禹偁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②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注】①野老:杜甫自稱少陵野老②商州副使:王禹偁當時官任商州團練副使。
1.這兩首詩都描寫了 的情景,都表現了詩人的 情懷。(2分)
2.王詩和杜詩在寫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試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
1.春風吹折桃李(春風吹折桃杏) 惱春(惜花)
2.都用了擬人修辭(1分)和鋪墊襯托(或欲抑先揚)(1分)。杜詩前兩句的"“非無主”“還似家”,王詩前兩句的“映籬斜”“妝點家”都強調了花兒對于 “家”的意義,都說明詩人對于所種之花的喜愛。(1分)經過這番鋪墊之后,再寫出春風對花兒的不容與摧殘,先揚后抑,(1分)更深刻的襯托出詩人對于無情 之春風的責怪、惱恨之情。
篇2:春居雜興閱讀答案
春居雜興二首閱讀答案
其一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其二】
春云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誰道無心便容與,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貶官到商州,任團練副使,次年春寫下此詩。
14、下面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首從寫景入手,首句以盛開的桃、杏顯示春光的美好,間時點題“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實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詩人并點明其身份,為下句的發問做鋪墊。
C、第二首寫春天的云彩時而像獸時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變幻無常,表達題旨。
D、這兩首詩篇幅雖小卻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對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寫得更顯直露。
15、詩人借責問春風想表達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兩首詩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
14、C(第二首詩的題旨為對翻云覆雨玩弄權術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15、(1)表現了詩人生活的孤寂和哀傷。詩人的`責問表現了其與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涼。
(2)表達了詩人仕途坎坷的憤懣。桃杏裝點春光,卻不為春風所容;詩人借桃杏隱喻自己的遭遇,抒發蒙冤受貶的失意。
(3)表達了對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對時局的譴責。小人如“春風”“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權術,致使自己壯志蹉跎。(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篇3:《絕句漫興》閱讀答案
腸斷江春欲盡頭,
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舞),
輕薄桃花逐水流。
【注釋】?此詩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丁寧:擬聲詞,頻繁的"啼鳴。
7、⑴詩中描寫春景的兩個詞語是 、(1分)
⑵詩中的三、四句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賞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閱讀全詩,說說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7、⑴花開,鶯啼(共1分)
⑵以樂景寫哀情(1分)。因為“客愁”,所以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則嫌其過于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2分)。
⑶客居他鄉的惆悵、憂愁。(2分)
篇4:《絕句漫興》閱讀答案
杜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該詩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答:
(2)第二句中的“點”、“疊”二字,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據詩歌內容,說說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自己怎樣的心情。
答:
參考答案:
5、【答案】(1)描寫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
(2)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連欣賞的心情。
篇5:《春居雜興》閱讀答案翻譯
王禹偁
其一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其二
春云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誰道無心便容與,亦同翻覆小人心。
春居雜興字詞解釋:
⑴副使:作者當時任商州(今屬陜西)團練副使。
⑵容與:悠閑,逍遙自在的樣子。
篇6:《春居雜興》閱讀答案翻譯
其一
兩株桃樹和杏樹斜映著籬笆,點綴著商山團練副使的家。
為什么春風竟然容不得這些,驚走了鶯黃又吹折數枝花。
其二
春天的云彩像獸又像禽,在日照風吹下變淺又變深。
誰說無心就能逍遙自在,其實也像反覆無常的小人。
篇7:《春居雜興》閱讀答案翻譯
試題:
(1)請對首句中的“斜”字進行賞析。(4分)
(2)這首詩使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斜”字描寫了兩株桃樹杏樹映襯著向籬笆斜勢生長的姿態,寫出桃杏不甘籬笆的管束,而要破藩籬而出(2分),也寫出了詩人直言敢諫的性格和身居貶地仍不忘爭取自由的精神。(2分)
(2)詩人運用象征(若答比喻、言之成理也可)手法(1)作者寫有功無過的桃杏妝點了明媚的春光,卻不為春風所容,正象征了作者的遭遇。(以光花杏花自喻,用春風暗指皇帝及佞臣)(1分),借春風吹折桃花杏花,抒發了忠臣不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貶的怨債之情,表達了對皇帝昏庸無知的譴責。(2分)
春居雜興創作背景:
王禹偁因多次上書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從開封被貶官到商州,任團練副使。“一郡官閑唯副使(《清明日獨酌》),團練副使在宋代是一個常被用以安置貶調官員的空銜,商州的生活條件在當時也很差。詩人便在那“壞舍床鋪月,寒窗硯結澌”(《謫居感事》)的困苦條件下空懷壯志,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在這種狀況中,以“拜章期悟主”(《謫居感事》)而無辜被貶的詩人,心情是十分憤懣的。這組詩即于淳化三年(992年)春有感而作。
春居雜興賞析:
組詩第一首寫詩人住所的竹籬下側生長著桃杏樹各一株,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的詩人簡陋的住房就靠它裝飾點綴著。可是這一日無情的春風不但吹斷了幾根花枝,連正在樹頭囀鳴的黃鶯也給驚走了。于是詩人責問春風:你為什么容不得我家這點可憐的裝飾呢?春風無知,詩人責問得無理,但正是這無理的責問真切地描摹出了詩人心頭的惱恨,由此也反襯出了詩人對那傾斜于籬前的`桃杏和囀鳴于花間的黃鶯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詩入生活的孤寂凄涼。同時,這一責問還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嚦嚦鶯聲本是妝點這明媚春光的,而春風又正是召喚花開鳥囀的春天主宰。這有功無過的桃杏裝點了明媚的春光,卻不為春風所容,正是隱喻詩人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風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發自己蒙冤受貶之情,也有對皇帝昏庸無知的譴責。以篇幅短小的絕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豐富、深遠的意蘊,技巧已臻化境。
第二首詩的意思取自杜甫《可嘆》詩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而進一步將比喻世事變幻無常的題旨改為對翻云覆雨玩弄權術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蔡寬夫詩話》云:詩人作此詩后,其子嘉祐曾提出第一首后半與杜甫詩“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相似,建議改寫。詩人聽后欣然說道:“我所作詩句的精詣,竟然能夠暗合杜子美么!”不但沒改,反而又詠一首詩道:“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漁隱叢話》引)對自己詩風的“暗合”,其實也就是由學白居易轉而向學杜甫,他是抱以欣慰的態度的。此處杜甫詩是指《絕句漫興九首》之二。王禹偁在遣詞命意上與杜詩的確有點類似,但師其辭而不師其意,創造出全新的境界。
個人資料: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宋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至黃州,故世稱王黃州,后又遷蘄州病死。
王禹偁為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篇8:絕句漫興其三閱讀答案
1,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答: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人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久閑之情。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背景: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翻譯: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過于低小,因此常常飛到這里筑巢。燕子銜來筑巢的泥弄臟了我的琴和書,它們還不停地追逐飛蟲碰著了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賞析: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擾人的情景。首句說茅齋的極度低矮狹窄,“熟知”,乃就燕子言。連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這茅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故來頻”。燕子頻頻而來,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煩惱。三、四兩句就細致地描寫了燕子在層內的活動: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詩人以明白如話的口語,作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親切逼真的實感;而且透過實感,使人聯想到這低小的茅齋,由于江燕的頻頻進擾,使主人也難以容身了。從而寫出了草堂困居,詩人心境諸多煩擾的情態。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詩云:“遠客孤居,一時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這種不可人意,還是由客愁生發,借燕子引出禽鳥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這首詩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詩俱從茅齋江燕著筆,三、四兩句更是描寫燕子動作的景語,就在這“點污琴書”、“打著人”的精細描寫中,包蘊著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體物緣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詩句中雖不著一字,卻全都在景物描繪中表現出來了。全詩富有韻味,耐人咀嚼。
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這首詩的主旨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
作者資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9:《春居雜興》其一古詩的閱讀答案
王禹偁①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注釋】①王禹偁:因多次上書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從開封被貶官到商周,任團練副使。此詩正作于淳化三年春,有感而作。
【問題】
13.首句中的“斜”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請根據你的閱讀積累對此字加以賞析。(2分)
14.結合三、四兩句詩,談談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3.(2分)“斜”字描寫了兩株桃樹杏樹相互映襯,向籬笆斜勢生長的`姿態,寫出桃杏不甘籬笆的束縛,而要破藩籬而出,也寫出來詩人直言敢諫的性格和身居貶地還不忘抗爭的精神。
14.(2分)詩人借春風吹折桃花杏花,抒發了忠臣不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貶的怨憤之情,表達了對皇帝昏庸無知的譴責。
篇10:絕句漫興其七閱讀答案
作者:杜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閱讀答案: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該詩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答:描寫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
(2)第二句中的“點”、“疊”二字,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
(3)根據詩歌內容,說說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自己怎樣的心情。
答: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連欣賞的心情。
背景: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翻譯:
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就像鋪開的白氈子,點綴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銅錢似的一個疊著一個。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
賞析:
這一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像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目光,忽然發現:那一只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昵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于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后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于深求。
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閑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后照應。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后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關照,互相映襯,于散漫中渾成一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作者資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11:《春興》閱讀答案
【唐】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⑴。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⑵。
注釋
⑴流鶯:即鶯。
⑵夢:一作“又”。洛城:洛陽,詩人家鄉緱氏在洛陽附近。
譯文
在一個細雨初晴的春日,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變得蒼翠濃郁,經過細雨的洗浴后,柳色變得更加深暗,枝頭的殘花也在雨中全都落盡,露出了在枝頭啼鳴的流鶯。昨天晚上一夜春風吹起了我的思鄉之夢,在夢中我再一次追逐著春風飛回了我的家鄉。
賞析:
《春興》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詩作。此詩是集春景、鄉思、歸夢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寫異鄉的春天已經過去,隱含了故鄉的春色也必將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風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詩人的心情而特意為他殷勤吹送鄉夢。全詩以即將逝去的春景貫穿始終,構思精巧奇特,語言平白淺直,把令人黯然神傷的思鄉之情淡化育即將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種溫馨的惆悵之情
【注】作者的.家鄉在洛陽附近。
(1)從詩中的描寫來看,這首詩所寫的季節是 。
(2)從春景引發詩人的思鄉之情,這里是運用了詩歌表現手法中傳統的寫法。
(3)試分析“又逐春風到洛城”—句里,“逐”字運用的高妙之處。
篇12:《四時田園雜興·春》閱讀答案
【宋】范成大
土膏①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②開。
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③過墻來。
【注釋】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餉,片刻。餉,通“晌”。③鞭筍:細長的竹筍。
【問題】
8.這首詩共四句,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現出春天乍到,大地復蘇的情形。(1分)
9.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一餉開”三字,形象地描繪出花草在春天生長迅速,片刻間使人眼花繚亂的景象。
B.詩人精心選擇農村特有的景色與農民的"勞動生活來表現春天,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C.詩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筍來透露春天的氣息,與“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D.詩歌先概括描寫春天,然后具體描繪景物。“催”“開”“過”等詞充滿著動態之美。
【參考答案】
8.(1分)欲動
9.(2分)B
★ 絕句漫興九首
★ 春興閱讀答案及簡析
★ 四時田園雜興教案
★ 《梁興甫》的閱讀答案
★ 陰興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 《四時田園雜興》擴寫
★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設計
★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反思
★ 雜興,雜興王昌齡,雜興的意思,雜興賞析
★ 漫興 其四,漫興 其四王冕,漫興 其四的意思,漫興 其四賞析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