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古城布局圖
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首次確認石家河古城由內城、城壕、外郭城構成,面積近350萬平方米,為長江中游同時期最大的古城,同時還新發現了古城的水利系統。為進一步研究石家河古城及長江文明進程,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材料。
(資料圖)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發現于1954年,是長江中游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實證。1992年,這里曾發現大型史前城址——石家河古城,當時探明面積為120萬平方米。此后的30年間,對于石家河古城遺址的研究從未中斷。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和天門市博物館,借助地球科學、測繪、水利等多學科力量,再次對石家河古城展開全面系統調查和勘探。
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2022年9月以來,經大量實地調查、勘探及局部試掘,最新考古發現確認石家河古城城址由內城、城壕(護城河)、外郭城構成,總面積為348.5萬平方米,為長江中游同時期最大的城,與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規模相當。
考古發現,石家河古城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經過夯打的城墻墻體土質十分堅實。此外,城墻利用自然崗地,依山就勢而建,獨具匠心。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古城的水利系統。首次確認內城河流、水門、攔水壩、小型水庫等古城水利設施,在古城西南水系附近還發現了史前稻田遺存。專家分析,石家河古人通過這一水利系統,可實現防洪蓄水、引水入城,滿足生活和農業灌溉等生產用水。
方勤介紹,城市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規模宏大的石家河古城及其復雜水利系統的發現,深化了對長江流域古城規劃和布局的認識,也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的長江中游,已經產生了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
石家河古城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古城,曾發現大型祭祀遺址、大量精美玉器、大批量生產的紅陶杯等。此次考古發掘,還在石家河古城中心的譚家嶺遺址發現了大型建筑基址,該建筑規格較高,墻體厚度在1.2米,初步推斷為宮殿式建筑。與此同時,古城內還發現了陶器、石器、稻谷等重要史前遺存。新出土陶鷹、陶狗等一批小型陶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考古證實,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開始燒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開始出現陶塑等藝術作品。陶塑作為石家河遺址的重要發現,以其數量龐大和造型豐富在我國史前文化中獨樹一幟。目前發現的石家河文化陶塑有上萬件,涵蓋陶人和數量眾多的小動物,包括雞、狗、羊、豬、象、猴、貘、龜等十余種,多為手捏而成,造型憨萌,生動有趣,是最原始的藝術品。
在古城西南部的三房灣遺址,曾發現數量龐大的紅陶杯堆積,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初步估計總數超過百萬只。眼下,考古人員正圍繞紅陶杯埋藏范圍和來源,展開進一步的清理發掘和研究。
除了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數量驚人的陶器和陶塑,石家河出土的精美玉器雕琢技藝精湛、地域特征鮮明,在我國史前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見證了長江文明的輝煌。據了解,石家河遺址先后出土了3批玉器,總計超過400件。這些玉器多以小型的裝飾用品為主,包括玉人像以及龍、鳳、虎、蟬、鷹等動物造型玉器。類型豐富、造型奇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多數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線刻圖案,并普遍采用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等工藝,體現了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
其中,造型各異的玉人像也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部分玉人頭像夸張的眼睛和耳朵造型,與長江上游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面部特征高度相似。專家介紹,這些玉器不僅工藝精湛、造型精美,也直觀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精神寄托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