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秀美八桂山水間,琴聲“叮咚”清越,樂音婉轉悠揚……6月22日晚,壯族天琴精彩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端午特別節目——大型交響詩《碧水長歌頌端陽》。由廣西藝術學院天琴樂隊帶來的天琴彈唱《月光情緣》,向觀眾展示了壯族天琴的獨特魅力,讓壯族文化瑰寶在傳統節日中綻放光彩。
《碧水長歌頌端陽》是總臺重點打造的全新節目,采用沉浸式實景演出,以“吾鄉”“吾愛”“吾志”“吾國”4個樂章描繪中華民族的卓越風華,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我們《月光情緣》是在‘吾愛’章節,這是一首根據壯族雞鳴調改編的民歌,我們以天琴彈唱的方式創新演繹,將月光情緣的美好與家國夢圓相結合,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廣西藝術學院天琴樂隊負責人介紹道。
天琴是壯族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于廣西西南部龍州一帶。琴聲圓潤明亮,如落水叮咚,壯語稱為“鼎叮”,因與壯族古老民俗活動“天”有關,故得名天琴。2021年,壯族天琴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很多節日、慶豐收或婚娶慶典等場合中,壯家兒女在天琴節奏明快的伴奏中載歌載舞,形成了一道靚麗風景。
廣西堅持對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壯族天琴自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唱響之后,各級黨委、政府不斷推動天琴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使天琴以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動人的樂音,綻放著民族風采,走向廣闊的天地。截至2022年,天琴彈唱登上多個節目舞臺,遠赴法國、奧地利等地演出10多次。
今年1月,《崇左市壯族天琴藝術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如今,“中國天琴藝術之鄉”龍州縣各大中小學開設了天琴興趣班,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院校開設了天琴文化選修課,越來越多年輕人通過學習天琴等民樂喜愛上壯族文化。古老天琴飛越八桂山水,讓廣大受眾透過熒屏領略到壯族文化風采。
據悉,《碧水長歌頌端陽》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綜藝頻道(CCTV-3),音樂之聲、經典音樂廣播、文藝之聲,以及央視新聞、央視頻、云聽、央視網等平臺播出,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揭秘背后的故事!廣西壯族天琴表演為何能登上央視端午特別節目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