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黎安鎮的海隅一角,在占地面積約300畝的水產養殖場中,一筐筐石斑魚被漁民撈起,隨后銷往全國各地。水產養殖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在經濟效益的背后,隱藏著海洋環境的嚴重污染。未經處理的養殖尾水直接排入大海,讓昔日的“金海岸”變成了“黑沙灘”。
當范德朋第一次踏進黎安鎮,面對發臭的養殖尾水和浮滿藻類的近岸海域,他下定決心:要讓這片海域重回往日的湛藍。
(資料圖)
“黑沙灘”變形記
來自廣東的范德朋,是一位微生物環保技術專家,多年來一直率領團隊奔走于泛珠三角區域,致力于推動水產養殖行業尾水處理技術的改造。2015年,范德朋受海南海洋漁業科學院委托,前往陵水縣黎安鎮開展養殖尾水處理工作。
陵水縣養殖場的每畝平均產量在6000斤以上,高峰期每天每畝要投放50公斤飼料,大量投餌產生的顆粒糞便和殘餌沉入池底?!斑@些殘餌和糞便導致的污染水體就是尾水,不但會污染養殖水域,如果直接排入大海,還會導致赤潮發生,打破海洋生態平衡。”范德朋的首要任務便是降解污染物。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理和化學方式是尾水處理的主要途徑?!钡兜屡筇寡?,由此產生的化學沉淀物反而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范德朋選擇利用微生物“吃掉”微生物?!昂唵蝸碚f,我們利用微生物菌劑,把氨氮、總磷這些污染成分分解掉。同時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發明了納米載體填料,給微生物做了一個房子,讓它們在里面工作,把污染源當做食物‘吃掉’,從而實現水質的凈化?!?/p>
通過治理,黎安鎮水產養殖場能夠自行完成系統水體凈化并循環利用,所在海域的生態功能和生態系統也得以逐漸恢復。
瓊粵共創“金海岸”
瓊粵兩省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淵源深厚,交流往來密切。瓊粵雙方一直致力于推動流域與區域、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生態協作配合,凝聚形成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環境管理保護格局。此次治理任務的順利完成得益于范德朋及其團隊與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的長期合作。
“由于海南本地區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海南方面很重視對海水資源的保護,這是我們開始合作的契機?!痹陂L期的合作中,范德朋及其團隊與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共同推動了多項尾水處理產品與技術的研發。
跨區域生態治理,表象在技術,根子在合作。“我們作為廣東的企業,要把研發的技術發揚光大,需要靠整個泛珠的區域聯動?!?/p>
作為泛珠三角區域較早進行養殖尾水治理的合作項目,不僅保護了當地的海洋環境,同時促進了漁業的增產增收,對泛珠三角區域間的生態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
泛珠共繪“藍色圖景”
產業需要發展,環境更要保護。泛珠三角區域一直致力于共同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尤其在海洋環境保護領域,逐步建立泛珠三角區域涉海省區合作機制。
在泛珠三角區域,還有很多像范德朋一樣致力于環境保護的探索與參與者,作為區域間協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沿著江川河海探索出了一條區域合作環保之路。
從2004年至今,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合作聯席會議已經舉行了18次會議,各省份之間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不斷加深,尤其是在海洋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方面,近年來不斷鞏固合作平臺,促進泛珠三角區域環保產業合作和發展。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是關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使命和任務。
協同推進跨省區流域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資源保護,不僅促進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同時能夠推動區域間海洋經濟帶快速崛起,培育壯大特色海洋產業,著力建設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藍色糧倉”加速建設,奏響“深耕蔚藍”的海洋旋律。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